首页

冰城玫姿女王在线看

时间:2024-05-05 05:38:35 作者:【追光的你】习言道|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 浏览量:55623

  中新网北京3月14日电

  中新网记者 孙恒业

  “我今年已经105岁,还要坚持锻炼,每一天骑自行车一直这样子做”。近日,百岁黄埔老兵郑双龙,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“秀”起了自己的车技,他表示现在的生活很幸福,希望自己能超过120岁。

黄埔十七期郑双龙接受记者访。

  郑双龙,1919年7月出生于浙江武义,黄埔军校17期毕业生。抗日战争时期郑双龙曾组织领导了一支抗日自卫队活跃在抗日一线。

  回忆起自己的黄埔经历郑双龙侃侃而谈,提供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。

  1938年,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,当年郑双龙考入湖湘师范就读。1939年,黄埔军校在金华招生,许多同学都跑去报名,刚读完一年的郑双龙也决定投笔从戎。“那个时候南京、上海、杭州都沦陷了。日本人逼我们中国人投降,所以那个时候不是读书的时候,还是当兵要紧。”郑双龙说。

  据郑双龙回忆,黄埔军校当时在金华当地的招生考试并不复杂,考试内容包括笔试和体检两项,其中笔试主要是考核语文和数理化等科目,“其他的没有什么了”郑双龙说。

  考试结束后,录取的学生有三天的探亲假,随后学生被安排乘坐火车到江西上饶集合前往成都入学。路线是从上饶到长沙,之后坐船前往宜昌,在宜昌再换船至重庆,最后步行抵达成都。步行路段学生是三三两两结伴而行,快慢节奏自行掌握,有专人负责制作指引路标,防止学生迷路。郑双龙表示,为走到大后方他们“加起来走了两三个月。”步行至长沙城时,他们还看到了被烧成一片废墟的空城。

  郑双龙还向记者回忆起黄埔军校训练的日常。抵达黄埔军校后,因前线战事吃紧,为了早点毕业上战场,学生白天晚上都要学习,晚饭后还经常到野外演习。“没有天亮就起床做早操,练单杠、木马。野外训练是躲飞机,机关枪哒哒哒,军官说卧倒,我们全都卧倒。”

郑双龙在村中骑行。

  为了加强夜晚作战能力,学校还经常进行紧急集合训练,每当听到军号声响起,学生们便摸黑起床,打好绑带,背好背包出去集合跑步。

  生活方面黄埔军校也十分艰苦,食物定量供应,“每人每天能吃到一斤半大米,油几钱,盐几钱”,由于营养严重不足,许多士兵患上了夜盲症一到晚上就看不见。

  刚进入黄埔军校的学生叫“入伍生”,6个月后,军校会根据表现和体格重新甄别,合格的成为军校正式生,并集体加入了国民党。

  经过两年的训练,郑双龙于1942年正式毕业,被分配到驻扎在浙江兰溪的63师。郑双龙赶回兰溪后当地已经沦陷,随后郑双龙加入了共产党员倪云腾和王放等人组织的抗日自卫中队,负责训练士兵开枪等军事技能。自卫中队刚成立时没有武器,他们便到当地废弃的乡公所寻找步枪,他们还在日军眼皮子底下摸到地主家“借”了一支“勃朗宁”手枪。

  此后,郑双龙一直活跃在抗日一线,曾在32军司令部特务营当排长,押解过日军俘虏,也曾去福建蒲城县训练过新兵。新中国成立后,郑双龙回到家乡参与社会主义建设,由于文化程度高,他先后担任过记工员、会计等职务。

郑双龙锻炼身体。

  2015年,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,郑双龙收到了国家颁发的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”纪念章。

  如今,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已经远去,郑双龙也由投身抗日的少年成为一个105岁的老人。然而黄埔精神却已经深深烙印进郑双龙的一生。“黄埔精神必须要有胆量、有勇气、不怕死不怕难,永远向前这样子。”郑双龙说。(完)

【编辑:邵婉云】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中国证监会:拟适度提高主板和创业板企业净利润等指标

土壤盐碱化治理是国际公认的难题,世界约7%的土壤受到盐碱化影响。在维护全球粮食安全的背景下,加强盐碱地改良利用、把盐碱地变成“新粮仓”,是摆在多国面前的必答题。近日,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马巍接受“东西问”独家专访,解析作为世界盐碱地面积第三的中国对全球盐碱地治理的贡献,介绍各国共同推进盐碱地治理之策。

频频闪现的极光究竟有何影响

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吴清:从维护市场平稳运行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、健全预期管理机制、统筹开放与安全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机制安排和政策举措。特别是要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,完善风险监测处置机制,着力稳信心、稳预期。

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红十字会原党组书记、副会长刘智被开除党籍和公职

4月30日,四川遂宁,远眺正在建设中的成达万高铁遂宁涪江特大桥。当日,四川成都经达州至重庆万州高铁(简称“成达万高铁”)遂宁涪江特大桥建设工地主塔和架梁建设工作有序推进,现场一派繁忙景象。(无人机照片)

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金春山接受审查调查

作为进一步优化基金证券交易佣金制度的文件,这既是对近期发布的新“国九条”中,要“稳步降低公募基金行业综合费率”的快速响应,亦标志着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第二阶段举措全部落地。

深化友好合作 共创美好未来

从历史文化看,湖州自古是生活美学的高地、江南宜居的代表,丝绸、书画、茶等传统文化蕴含着先民的生活艺术,从《全唐诗》中“放尔生,放尔命,放尔湖州做百姓”,到宋代谚语“苏湖熟、天下足”,再到元代诗人戴表元的“行遍江南清丽地,人生只合住湖州”,都印证了这里的幸福宜居,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也评价湖州:不大不小,幸福正好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女王论坛